楼主:金枫晚霞 - 

我拍到的厦门岛内、翔安、集美、海沧古树名木(上传中)

[复制链接] 142
回复
4973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9:07 | 只看该作者

                        本楼这棵古朴树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莲花公园内,树龄为193年。




                         莲花公园位于莲花新村西侧,占地2.12公顷,水面0.32公顷,建筑及道路仅占地0.2公顷,为莲花新村居民住宅区配套公园,市园林局直属管理。1989年10月建成。园内景点有芙蓉亭80平方米及藕香榭两层100平方米,叠水假山一座。1990年,高4米的汉白玉雕塑“莲花女”如出水芙蓉耸立荷花池(参见:厦门,莲花公园拍莲花)中。公园绿化面积1.6公顷,树木花卉近万株,植有特色假槟榔、白玉兰、榕树、木棉、凤凰木以及竹等。本楼这棵古朴树为历史遗留下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09:11 | 只看该作者

                    在厦门市思明区于2004年12月古树名木发布的公告表中有一棵编号S0017、树龄150年位于开元街道厦门图书馆(经查,厦门市图书馆创办于1919年,有着九十多年的历史。原馆舍位于公园南路2号,由旅居香港的老读者杨贻瑶先生捐资兴建。2007年3月1日迁入厦门文化艺术中心新馆。)内的木棉古树。2017.5.27下午我走进公园南路2号,却找不到这棵木棉古树。在只隔一墙的中山公园里,拍到了本楼的三棵木棉树,三棵木棉树各高约20米,胸围约2米多,高大挺拔,生机盎然。




                  据记载:厦门中山公园始建于1927年,1931年建成开放,占地13.8公顷。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不朽伟业而命名,内有动物园、儿童乐园、花展馆、逸趣园等多种功能区,是一个集休闲、展览、科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中山公园是厦门第一个公园,周边的道路、机构也以“公园”命名。如公园东、西、南、北路,公园小学等。中山公园曾获誉“华南第一园”,但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的破坏,南半园绝大部分精华建筑被毁,包括南大门、地球醒狮仪、南纪念碑、蔷薇亭、司令台、晓春桥、千秋架、喷水池等等,魁星河填为平地。1983年后部分景观陆续得以修复(参见:厦门中山公园 随拍 )。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09:29 | 只看该作者

                     查遍了网上也没有见到厦门市湖里区发布过古树名木一览表或公告表的信息,可是我还是从其他资料中找到湖里区古树名木的确切情况,知道2003年湖里区曾进行过古树名木的调查,确定古树名木共有92棵,其中榕树90棵,其他树种樟树1棵,龙眼1棵。2010年又进行过一次调查,死去1棵龙眼树和3棵榕树,仅存88棵古树,其中榕树87棵,樟树1棵。并且知道这棵古樟树不仅是湖里区除古榕树外其他树种的唯一古树名木,而且是厦门岛内两区(包括鼓浪屿)所有古树名木中树龄最大的一棵,2003年时树龄就已经570年(如果还在,今年已经584年),树高16米,胸围6.3米,冠幅11米,位于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濠头社区。在《厦门园林绿化网》中,我看到了这棵传说中的古樟树 。当我于2017.5.27 下午根据《厦门园林绿化网》中的所示图找到这棵所谓的的古樟树时才知道,《厦门园林绿化网》弄错了,这棵位于厦门海沧大桥下东渡路中间的古树哪里是什么古樟树,明明就是一棵古榕树(东渡路中间共3棵大榕树,本楼为其中2棵)。而据我随后找到濠头社区里听人所说,这棵古樟树已经死了。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濠头社区曾名石头村,地处厦门岛西部,海沧大桥东侧,所辖范围东至和宁路,西至西海域港区,南至海沧大桥及仙岳西路,北至凯丽莱酒店,面积0.27平方公里,有 15个生活小区,居民楼 65栋,辖区总户数3108户,总人口7342人,其中常住人4709人,流动人口2633人。濠头社区西南牛头山形似牛头,社区位于牛背上,古时村口在今东渡路中间,这3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就长在“牛头”上,传说濠头村龙脉所系,视为象征庇护村民平安的吉祥树。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8:15 | 只看该作者

                    本楼这棵芒果古树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凤山社里的大福庵(宫庙)前,据传已有百年以上树龄,但不在海沧区古树名木一览表中。


                   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位于324国道旁边,东边与集美区灌口镇井城村接壤,西邻东孚镇洪塘村,南交界东孚镇贞岱村,北面与灌口镇深青村交界,西北至牛岗岭与天竺山林场接壤。村域面积3.1平方公里,由凤山、后浦、乌石浦三个自然村(社)组成。户籍常住人口近580户2300人,40%为苏姓,为fun88备用芦山堂后裔,另有18%河南刘姓,8%吴姓,6%李姓,5%建国前从南安迁入的蔡姓和5%建国前后从安溪迁入的肖姓,大福庵是凤山社内著名清代古庙。凤山社在凤山村村北、324国道东,村边小山形似凤凰尾,故名凤尾山,衍为凤山,为村委会驻地。


                    长安楼 位于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凤山社内,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这是用花岗岩条石构筑的城堡状方楼,坐西南朝东北。楼长20.33米、宽20米,墙体厚0.93米。大门上有一石匾,上刻“长安楼”三个大字,并有落款:“嘉靖四十年(1561)孟秋吉日,寨长陈朝申为防倭立。”楼内依着石墙建有木结构房屋18间,前后排各5间,左右两侧各2间,中间为天井。明代中晚期,倭寇为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达百余年。明代遗留的抗倭文物目前发现极少,有明确记载的更是极为罕见。长安楼是厦门地区迄今所能确定的民间唯一抗倭的珍贵实物,它对研究明代抗倭史、厦门史以及古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8:18 | 只看该作者

                           这棵芒果古树位于集美灌口深青村六组,据集美区古树名木一览表记载,树龄150年,高14米,胸围2.9米,冠幅19米。著名的深青古驿站系古代fun88备用连接漳、泉两地的古驿道驿站,是目前国内仅存不多的古代邮驿遗址之一,也是福建省惟一保存完好无损的有1000年历史的宋、元、明、清时代古驿站。始建于宋,原址在灌口街东面二公里的鱼孚,元时才移置于灌口之西的深青,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建,其历史还早于厦门岛上建城的历史。



                          深青的古迹、古树名木不少,在本帖里有过介绍。在深青还有座泽深宫,位于深青里71号。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1950年代翻修梁架及屋面,1994年再度重修。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殿,南侧连建释仔宅,面宽、进深均为18米。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花脊,面阔3间10米,3门,中门楹联“大德广生封大帝,深仁厚泽镇深青”。后殿为敞厅,硬山顶,燕尾脊,前檐廊梁架由一对龙柱和四根方石柱支撑,殿内供奉保生大帝。宫内保留大量清代建筑石构件,并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石香炉1只。现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清中期,深青苏氏族人奉该宫保生大帝香火迁移台湾高雄路竹乡等地,建有东安宫。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8:21 | 只看该作者

                             本楼这棵芒果古树也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树龄180年,高13米,胸围3.6米,冠幅20米。




                             深青驿遗址 位于灌口镇深青村东村口古驿道上。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景泰元年(1450年),清代重修重建。原建有馆舍、马厩等设施,今仅存硬山布瓦顶门楼一座,坐南朝北,面阔4.4米,进深3米,通高6.2米,顶层为砖木结构,开朝北瞭望窗,底层为石砌门道,额镌楷书“驿楼古地”4字,西侧残存清代三合土板筑墙,长约10米。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8:2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这棵古樟树树龄120年,高12米,胸围2.1米,冠幅18米,位于集美区第二农场村部的宝莲堂(宫庙)边。宝莲堂始建年代未详,堂口为北宋大观年间漳州至泉州交通驿道,民国26年(1937年)7月及1991年,本境弟子曾修建,后于2014年农历10月翻建。




                        集美第二农场位于集美区西北部,东始南山岭,与fun88备用区凤南农场及后溪镇后溪村交界;西沿马仔墓水库西侧坑沟,与灌口镇东辉村毗邻;南与后溪镇前进、新村村接壤;北倚白虎岩、凤髻山。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隔坂头溪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形似蝴蝶双翅。场部驻垵山,距区政府所在地约14公里,距厦门北站约6公里,324国道穿境而过。第二农场前身为1957年底设立的市蚕桑生产办公室,安置市工交财贸系统下放干部,下设4个大队。1958年4月与后溪坂头农场合并,成立国营厦门市第二农场。1960年,灌口公社东辉大队及后溪公社坂头、后塘生产队并入农场(东辉大队复于1962年划出),农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75年前隶属省农业厅,1976年收归市农业局,2003年12月划入集美区。 集美第二农场内最著名的景点是白虎岩(参见: 集美行2: 白虎岩宫)。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8:26 | 只看该作者

                       这棵生长在铳楼上的古榕树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东辉村的垄尾自然村村口。厦门地区的遗留下来铳楼不多了,我一直在寻找,至今也只拍到十来座。铳楼又称“铳柜”,配置于民宅的防御建筑,并以铳器为自卫武器,故称之。铳是清代的一种小型火器,比枪大而比炮小;柜指封闭式的建筑。铳楼多位在民宅的龙护两端,为求制高点可增筑二层楼,其外墙为砖石造,结构厚实,并辟小孔为铳眼,以利射击,压制来犯者。灌口的铳楼约建于清末民初。由于当时土匪横行,经常骚扰百姓,村民为了防卫和监视就兴建了不少铳楼。



                         垅尾铳楼建于清末民初,位于东辉垅尾自然村南部农田中,坐东南朝西北,单间方柱体,原楼底边长3.5米。原为三层,顶部已坍塌,残高5.8米。比较特殊的是楼门并不开在底层,而是在一层墙体中部,距地面约2米处开一长方形小门,出入需用活动木梯。人进入后将木梯收起,更好防御土匪攻入。该楼早已残存,形同废弃,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在铳楼里长出一棵榕树,郁郁葱葱。2015年,村民出资将废弃的铳楼重新利用,围绕着古榕树建成一座形似的榕树塔。




                       在东辉村的徐厝后自然村还有一座铳楼,约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位于灌口东辉徐厝后自然村中,为单间三层方柱体。底部边长3.8米,高7.9米,四面墙体由下向上缩小。门设于该楼东南方一层,高1.75米,宽0.7米。整体以花岗岩建构,以条石交错垒砌包角,十分坚固,而墙体则用块石拼砌,石缝抹灰。二、三层楼的四面开有小窗,兼作铳口和瞭望之用。屋顶则为双面坡瓦楞屋面,整体保存完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